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

生物辨識科技的前景及阻力

生物科技已經超越電腦資訊成為未來的商機, 在AutoID領域最受注意的是生物辨識, 可能是受到媒體的影響, 很多人都有一些錯覺, 以為生物辨識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產品水準, 事實並非如此, 也因為這樣, 還有很大空間可以開發; 當前較為消費者所知的生物辨識, 不外是指紋、掌紋、掌型、聲紋、瞳孔虹膜、手掌靜脈分佈及DNA檢驗, 這些巳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方法, 但是, 真相是否如媒體所言一般呢?
每一種生物辨識背後都必須有一套公式或理論來支持, 任何生物辨識都必須符合唯一的條件, 通常都以同卵雙胞胎來做檢驗, 可分辨出雙胞胎的差異為目標, 另外也有臉形辨識要能夠包含戴眼鏡、留鬍子、長短頭髮等各種變化, 自從911之後, 生物辨識的市場便擴大到一般企業, 但政府部門仍是最大宗的消費者, 以指紋來說我國也有納入管理的考量, 可見生物辨識除了人權問題外, 是有其必要性.
但是, 目前的生物辨識夠水準了嗎? 以普及度來說, 指紋辨識已經悄悄的進入我們的生活了, 某些筆記型電腦巳經內建指紋系統, 具有指紋辨的滑鼠也可輕易買到, 較特別的大樓也都每戶使用指紋辨識, 部份政府機構也採用指紋管理門禁; 因為指紋辨識符合漸進式生物辨識的規範, 漸進式生物辨識是指, 某一種生物辨識具有可變式的取樣數以及非侵入式取樣的好處, 可變式取樣數是將生物樣本分為粗略取樣到細微取樣不同的階層, 指紋辨識是判斷指紋紋路的接點及迴路, 再將這些接點及迴路轉換成一組數位碼, 所以數位碼的長度就代表取樣的精密度, 而且設備上, 光學式會比電壓式取樣品質來的好, 數位碼的長短也扮演著比對速度的關鍵, 所以一般的指紋都會以較低的取樣來提昇比對速度, 當然就會提高的樣本雷同性, 以使用層面來說, 雷同性達數萬分之一到數十萬分之一就具有相當高的辨識效果.
分析時間太長也是生物辨識的一大阻力, 一般初步DNA分析至少要7到10天, 更精密的混合樣本分離也要30天以上(有時還要靠運氣), 掌紋及掌形也因為很難固定在判斷區域, 轉而要求操作者須配合某些動作, 而侵入性的取樣(像DNA, 眼睛虹膜)都需要使用者完全配合才取樣, 所以就限制了使用場所及作業流程(像犯罪調查及血緣關係); 未來生物辨識的努力方向仍是以提高取樣精密度及比對速度, 最終目標是要達到非接觸性的生物辨識, 目前最被看好的臉型判斷也還在測試階段, 像星艦迷航記(Star Trek)中艦上人員所使用的三叉儀(Tri Coder)才是我們所要的生物辨識終極目標

沒有留言: